News center
不吸氧的錯誤觀點
2015年某省第五批援藏工作隊與某市共同舉辦《高原健康知識系列講座》,事后將視頻資料刻成23個光盤,編輯成冊發給援藏干部,落款日期是2016年1月。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高原保健行動。
我聽說后向援友要了一套,挑選了與高原缺氧相關的內容認真學習,結果令我大吃一驚。官方醫療保健機構的醫生,竟然真的在勸告人們在高原不要吸氧!
第5碟《急性高原病預防》建議普通“高反”時,低流量吸氧;患了肺水腫,高流量持續吸;反對大流量持續吸氧,因為可能吸氧過多。總體上認為人在高原缺氧是無法克服的,只能在思想上和行動上采取預防措施,聽命于身體,當身體承受不了時,及早發現,及時治療。
第19碟《急性高原病防治》持同樣觀點,認為高原病不能完全預防,人在高原缺氧是無法避免的。
第20碟《高原保健知識》認為:“吸氧可以暫時性地緩解胸悶氣短、呼吸困難等癥狀,但吸氧也會延緩適應高原的時間。所以如果高原反應不嚴重,最好不吸氧或者少吸氧。一般進入高原的3—5天,我們建議可以少量的、夜間臨睡前吸10—15分鐘的氧氣,會盡快地適應高原有一定的作用。”
上述觀點是錯誤的!出發點錯誤!指導思想錯誤!錯在先入為主!講座醫生思想深處預先接受了人在高原注定要缺氧,預埋了人在高原一定要適應高原觀點。
這種錯誤觀點,與人類求生圖存的生命精神相悖,與我國傳統醫學“治未病”理念相悖,與我國現行預防為主的醫療方針相悖,與我本人及其他援藏干部的成功實踐相悖。
我建議來高原工作、生活的人們:不唯上,不唯書,要唯實。一切要經實踐檢驗。從概念出發的人,就會不顧事實。
上述錯誤觀點錯在基本邏輯不通。“吸氧會延緩適應高原的時間”反過來是說不吸氧就不會延緩適應高原的時間,因此為了不延緩適應高原的時間,就請大家不要吸氧。
那么,什么是“適應高原”呢?顯而易見就是適應“缺氧”!因為眾所周知“吸氧會延緩缺氧的時間”,又“吸氧會延緩適應高原的時間”,所以“適應高原”等于適應適應“缺氧”。
醫生竟然教育大家要適應缺氧!缺氧有損身體健康卻教育大家不要吸氧、保持損害健康,這談何保健?保健就是保衛、保護、保障、保證健康,保健知識講座卻教人如何不保健,邏輯不通。
德國的奧托—海因里茲—邁耶霍夫(1884年4月12日—1951年10月6日,1922年諾貝爾醫學和生理學獲得者)和奧托—海因里滋—瓦博格(1883年10月8日—1970年8月1日,1931年諾貝爾醫學和生理學獎獲得者)研究均認為:“細胞缺氧造成組織和細胞的氧合不夠,這不僅是導致疾病和癌癥的基本原因,而且也會造成退化性疾病的體質。缺氧是免疫和退化性疾病的一個顯著因子。”
美國生理學家、著名的《醫用生理學教科書》作者阿瑟—蓋頓(1919—2003年)說:“所有慢性疼痛、病痛皆因缺少正常細胞生理用量之氧所致。”
不知所措的“適應”高原
2015年8月,西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大慶,中央代表團入藏慰問,自治區派出了醫療隊伍提供保障服務。幾名醫護人員為中央代表團一位領導同志測量經皮動脈血氧飽和度,我在場,結果剛過90%。
醫生說“正常”。我立即追問“正常”是什么意思?領導現在到底是缺氧還是不缺氧?這位醫生用疑惑的眼神看著我。
我自我介紹是援藏干部,正在研究人在高原缺氧問題,據我所知,95%以上才不缺氧,90%—94%之間供氧不足。他支支吾吾地說:“都這樣,適應了就好了”。
整個大慶活動從籌備到舉行1個多月時間里,我除了協調拉薩飯店這家自治區直管國有企業做好后勤保障外,大量碎片時間花在向出席活動的領導同志、向為活動忙里忙外的工作人員,甚至向首長的保健醫生,介紹防缺氧方法。
因為所有來賓都把適應不適應、有無“高反”,當作最重要的話題掛在嘴邊,但無一例外,不知道該怎么辦。西藏方面的同志也全部把關心代表團成員的健康作為第一考慮,但無一例外,不知道如何指導防護。
我手把手教過代表團一位主要領導同志做深度腹式呼吸,答復過另一位領導同志的保健醫生從地區打來的求助電話。他問,我們隨團護士“高反”嚴重,吃什么藥?
我回答:趕緊吸氧,與吃藥無關!我是前天晚上剛剛教過他如何深度腹式呼吸讓身體不缺氧的,而且現場測量過經皮動脈血氧飽和度的變化。
那段時間我感覺既無奈又無助。援藏干部只身援藏,要有勇氣更要有智慧。
作者簡介:李曉南,中央第七批“優秀援藏干部”,2013年7月至2016年9月援藏,曾擔任西藏自治區國資委黨委委員、副主任。2018年4月從國務院國資委轉隸審計署,目前在該署科學技術審計局工作。